海南航空国际旅行社      导航

海口:揭秘“得胜沙”名称由来

     古庙,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城市的古庙,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的心理需求,也体现了古代的一种风土民情。


  在海口老城区高楼并肩、商铺林立的街道中,我们常常能发现有老庙的踪影。这些经历了百年甚至更长时间风雨浸礼的老庙宇,在新式楼房的映衬下,披发着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走进老庙,就犹如翻开一部海口的史书,看到了一处处动人的人文风景。


  冼夫人庙一段抗击海盗的历史


  得胜沙路,这条有100多年历史、以南洋建筑风格为特色的海口骑楼老街,见证了海口长达百年的繁华烟云。现今的得胜沙路,骑楼林立,贸易仍旧繁华。位于其中的“冼太夫人纪念馆”,也就是当地人所称的“外沙太婆庙”仍旧在此间凝视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洋气十足的骑楼、历史悠久的冼夫人庙,这两者之间,看起来好像并没有多大的联系。殊不知“得胜沙”这一名称的由来,却与“冼夫人庙”紧密相关。得胜沙古称“外沙”,本意为“海口外缠一片平沙”而得名。现在的名称“得胜沙”,则是为了纪念在这里曾经有过的一场抗击海寇的胜利。


  因为得胜沙的濒海位置,在古代是海盗上岸劫掠的必经之地,又由于这里商贾云集的特点,天然也就成了海盗光顾的首选地。受到海盗滋扰的商民们苦于无力应付,有人就提议在这里设一个冼夫人牌位,但愿借助冼夫人“护国庇民”的神威,离别担惊受怕的日子。


  据民间流传的故事,清朝中叶,得胜沙冼夫人牌位建好后不久,海盗头子张十五又带着一众贼兵从得胜沙上岸,目标直指在这里糊口的商民。早有预备的商民同仇敌忾,想乘着海盗立足未稳的时候,在他们登陆的沙滩上将其一举歼灭。于是,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外沙这片海滩上开始了。激战持续了好几个时辰,真可谓是杀得天昏地暗,难解难分。商民们尽管人数众多,但因为缺乏练习,眼看着已徐徐不支,海盗们也在步步紧逼。有撤退退却的商民跑到冼夫人牌位前跪下,发出了“神啊,救救我吧”的呼喊。说来也怪,这时海盗们溘然像着了魔似地,丢下刀兵抱头疾走。商民们抬头一看,只见海盗的后路那方,暴风大作,飞沙走石,天空中,一位全副铠甲的女将军正指挥着天兵天将追杀四处逃窜的海盗。冼夫人的显灵让商民们士气大振,纷纷回过头来掩杀过去,终于将这伙作恶多真个海盗一网打尽。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海口商民再也没有受到海盗的滋扰。外沙的商民们为了纪念冼夫人助威而取得的这次胜利,将外沙的名字改成了“得胜沙”,同时在冼夫人牌位的地方新建了一座冼夫人庙,以志铭记!


  尽管民间传说显著带有夸张的迷信色彩,但来自史籍的资料也印证了得胜沙名称的由来。据方志记载,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海寇张十五率领数十艘海盗船进犯海口,当时,水师不及防御,在与海寇交战中官兵死伤不少。这时,清兵把总黄开广率领海府军民在外沙一带与海盗展开殊死决战,在全城庶民的有力增援下,终于打败了这伙贼寇。为了纪念这场胜利,外沙便改称“得胜沙”。


  西天庙明代乡贤成为海上神明


  与得胜沙冼夫人庙相距不远的西天庙,也是一座躲藏在闹市深巷中的古庙宇。从解放西转入“中共琼崖一大旧址”,再沿着左边逼仄的冷巷,七拐八转之下,就到了小贩扎堆、熙熙攘攘的义兴街。红墙绿瓦翠竹点缀的西天庙,就位于这处古称“关厂坊”的老街巷中。


  乍一看来,西天庙的名字好像与佛教中的某一仙人有关,实在不然。进入庙里,殿中的匾额不是表达神恩泛博的赞语,却是带有文英气味的“诗宗李杜”——原来这里祭奠的是海南的明代先贤王佐。清朝乾隆年间,曾经历任文昌、临高、琼山等地县丞的伊益炘到此地拜谒,对此也曾发出“心窃异之”的感触,在向街坊们打探之后,才得以明白西天庙的由来。


  旧时的义兴街四周,就是一片海滨,居民以出海打渔为生。在无法预知天色的古代,渔船遭遇大风而船毁人亡的事情时有发生。而其中一艘船却能一帆风顺、收成颇丰。这令同时出海的其他同行们百思不解。细究之下,原来是这艘渔船上面祭奠着王佐的牌坊。这一传说很快就扩散开来,船户们纷纷效仿。随后,在明朝隆庆年间,于“关厂坊”建起了一座专门祭奠王佐的“西天庙”。据《琼州府志》的记载:“西天大土庙在海口所城西二里许,祀王佐灵显海上,祈褥立应,故郡民虔祀之”。


  王佐,临高透滩村人。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时年20岁的王佐高中礼经魁。翌年,王佐携乡试解元的荣耀进京介入会试,不料却名落孙山。随后,王佐进入了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继承深造,成为了国学生中的一员。王佐本意是想通过国子监的学习进而完成自己未竟的科举事业,让人想不到的是,王佐在国子监的学习糊口生计却持续了19年之久。即使王佐的才学深受阁老们的欣赏,但仍不能更进一步。在国子监渡过了19年时光之后,王佐终于接受铨叙出任广东高州同知的职务,开始了出仕的糊口生计。


  在高州、福建邵武及江西等地担任同知的任上,王佐数十年如一日,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曾被当地庶民誉为“仁明司马”。在65岁那年,王佐告老还乡,在海南渡过了最后的20年时光。


  相对于不甚出彩的仕途,王佐的诗文却是蔚为大观。其主要著作有《鸡肋集》、《琼台外纪》、《庚申录》等,其中,《琼台外纪》是王佐在辞官回乡之后所著,已届七旬高龄的王佐不顾年迈体迈,跋涉琼州各地,遍访风土着土偶物,广搜民俗掌故,修成内容丰详的《琼台外纪》一书。后来,唐胄所编《正德琼台志》时,大量鉴戒了《琼台外纪》的内容,可见这部著作的不菲价值。而《鸡肋集》则荟萃了王佐一生的诗文精髓,共收录了诗歌300余首,杂文80多篇。后人将王佐与丘浚、海瑞、张岳松并称为“海南四绝”,王佐因诗文而名,得当“诗绝”之誉。


  一代文学名士,本来应该入祀“乡贤祠”,但阴差阳错之下,却以“海上保护神”之尊而受祭于阔别故乡的海滨闹市。伊益炘在《重修西天庙记》中,对这一让人诧异的现象给出了这样的感叹:“此前代名贤也。所谓文章经世著于当世,俎豆馨香隆于万世者。精英所毓,不诚历万劫而不磨也乎?”


  灶母娘娘庙留下盐灶路制盐旧事


  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记忆的载体。海口龙华区盐灶路,海口城区中一条并不显眼甚至有点偏僻的街道,却留存了海口的一段“靠海吃海”的旧事。从路名中顾名思义,这里原先的营生是跟盐业息息相关。


  据史料记载,至少从清朝初年开始,盐灶路及其四周一带就形成了老庙、新庙、上灶、下灶、博义、六灶、七灶和八灶等八个村庄。当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老庙抓鱼虾、新庙拿竹杆、上灶跑临高、下灶贩盐卖、博义煮盐忙、六灶破竹杆、八灶挑大粪。”这几句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这一带村民的生存状态和G口手段。


  从盐灶路拐入下灶村,走在弯曲狭窄、被楼房遮住了阳光的冷巷道中,看到的是一种典型的“城中村”景象。下灶村的文化室,就设在村里的“灶母娘娘”庙中。村里的陆老伯告诉我们,良久以前,盐灶一带是海滨,村民们的营生天然与海相关,主要是出海打渔和煮海水制盐。而灶母娘娘,则是盐工们信赖的仙人。在庙内墙壁内镶嵌的一块清代道光年间的“奉县示禁”石碑中,里面有禁止私藏生盐入境售卖和禁止囤积居奇等内容,可见制盐与贩盐,曾经是盐灶一带的主要业务,官方为此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条令。


  关于灶母娘娘的故事,据多次寻访盐灶村古迹的“古水”网友先容,这里制盐方法原来是直接用海水放在陶罐里煮,但是,这种方法煮出来的盐不仅味道不好,产量也少。这一原始的煮盐方法一直延续了良多年。后来,村里一位妇女无意中发现放在靠近灶边的簸箕没被火烧掉,于是就尝试着用簸箕装海盐水煮盐。这一方法煮出的盐不仅口感好,而且产量也有所进步。新的煮盐方式逐渐传开,后来又经由人们的进一步改良:用竹篦编织成一个较大矩形容器。煮盐时,先将海水在容器中浸泡一段时间,让盐分慢慢渗透渗出进入竹篦里……经由仔细研究每道工序,竹器煮盐的方法终极让盐灶一带的盐业得以不乱进步。


  这位发明了新式煮盐方法的妇女去世后,村民们为了表达对她的敬意,于是将她尊为灶母娘娘,刻神像立庙宇,常年祭奠,这就“灶母娘娘”庙的来历。陆老伯告诉记者,“灶母娘娘”不仅在下灶村有,在博义村的关帝庙中同样也有,甚至在原来的玉沙村,也有“灶母娘娘”的庙宇。


  物转星移,解放后,盐灶一带迎来了沧桑巨变,煮盐的营生因时空的改变而改变,村民们走出了“靠海吃海”的传统束缚,迎来了新的糊口方式。现今的盐灶路,曾经高大的煮盐灶台已经不见踪迹,只有这座“灶母娘娘”庙和“盐灶路”的名称,还能让我们透过岁月的风烟,去回味这一段远逝的历史。


最新资讯
海口旅游购物攻略
海南游最佳路线
海口游玩攻略
去海南旅游要带什么
十一海南旅游的攻略
海南旅游景点大全
海口自由行攻略2017
海口一日自驾游景点
海南旅游酒店推荐
海口游玩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支付方式

首页 电脑版 会员登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