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航空国际旅行社      导航

探访海口道盖村古庙建筑群

  8月15日上午,在海口市秀英区长流镇长丰村委会道盖村神王祖庙看到光绪年间的18幅壁画。该庙始建于明代,在其多面内墙上,保留有较为完好的光绪年间绘制的18幅壁画,每幅约160cmx100cm,包括周边装饰性较强的花边,画面合约40余平方米。


  庙里有块“重修境主庙宇”的石碑,碑文刻有“大明十三世祖卜基此地,名之曰道盖,而养公居巷,始创建境庙以次雕刻”,此庙经历了万历、顺治、康熙年时数次续建,经雍正、道光和光绪年修复;壁画款识为“光绪甲辰年“(1904年),表明最后一次重修此庙时,画面并没有改动过,从全庙画面风格来看属同期创作。


  “道心无物我,盖世有经纶。”海口市长流镇道盖村白叟杜经典指着神王祖庙大门两侧墙壁的楹联说,这是光绪二年(1876年)琼山进士郑天章撰写的楹联。


  在道盖村的庙宇看到,保存的木雕只有少部门损毁,石雕完好,檐墙的连幅灰塑,小天井面墙和庙外屋顶上的灰塑也很完整;庙内有对联、牌匾等历年纪念物。


  与各界专家和专业人士探访海口道盖村古庙建筑群时,耳闻目睹,惊喜连连。


  古庙壁画有明清风格


  “壁画以历史典故和宗族故事题材的人物画居多,体现民间的人文教化和审美需求;壁画技法主要为绘画型,干壁、湿壁画法显著,偶有蛋彩画法,个别镶嵌壁画、壁刻也可见;名联名句书法、题款、钤印融为一体,有显著的明清壁画风格;画面连接处辅以小幅山水画、花草或花鸟,装饰性很强。”与同行的画家张昌赋先容道,“这些壁画,笔法流畅飘逸,线条刚劲有力,用笔简练精约,图案纹样多姿多彩;壁画保留完整,艺术价值较高”。


  他以为,庙里的壁画,不管是人物造型、风格技巧仍是设色敷彩,都达到了海南堂庙壁画空前的水平;它与大部门从建庙开始就一直留存下来的木雕、石雕和部门灰雕一样,含义深刻,制作精美;造型别致,栩栩如生,艺术价值都很高,是研究道盖村历史的什物佐证。


  先祖与张岳崧


  一道修《琼州府志》


  道盖村杜氏先祖于明代(1380年前后)迁自杜村(今琼华村)。杜村为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调任澄迈知县,落户老城的入琼始祖杜仲儒宗子杜凤鸣所建。


  现场发现,神王祖庙和临近公祠、祠堂,形成了一个长约150米、宽约70米,总占地约15亩的古建筑群。庙右邻的东西轴线上,依次有琼华公祠、五房祠堂、邦翰公祠、祖术公祠、攀音祠堂、始祖祠堂和杜以宽故居等;庙后邻东西轴线上,有婆养祠、社崙祠堂和位至公祠,仅此就有5座家祠和4座祠堂及名人故居共 10座古建。


  大家争相在保持尚完好的邦翰公祠门前拍照,原来是清代海南独一探花张岳崧的题书。海南师范大学藏书楼副馆长、研究馆员陈平殿说:“杜以宽,字绰卿,号粟庄。清仁嘉庆十五年(1810)科举人,琼山烈楼人,是道光《琼州府志》的主要编辑者,被张岳崧称为‘同郡夙好’。”


  张岳崧在纂修《琼州府志》时,因“仕宦奔走四方,于本郡典章人物,未能讨论精确……,因与同郡夙好杜广文以宽、郑孝廉乃宪、文彩,采辑遗佚”。由此可见张岳崧与杜以宽的深挚友谊以及杜以宽在编辑《琼州府志》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至于婆养祠,“此祠和祖术公祠、攀音祠堂,都是一房公后裔修建的,两者年久失修为无顶屋。祖庙邻后的婆养祠主要是纪念烈女的。”村民杜经典先容说,“100多年前,婆养婆嫁来本村一直没有子女,是单身终老的净女,她将良多钱财给族人修祠堂,举人杜以宽捐资并切身主持修建。杜以宽还捐资主持修造位于长流墟的班帅庙。”


  在杜以宽故居,杜以宽第五代孙杜毓儒白叟的子女正在出售烤鸭,大家围得水泄不通。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仕刚博士说:“这是一座保留十分完整,饱经风雨的本土传统民宅;屋内木雕工艺精湛,略有徽派建筑风格。此故居将会由于它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建筑风格,呈现它贵重的古建价值。”


  杜毓儒白叟说,杜以宽与探花张岳崧一起编辑《琼州府志》,交情很深,张岳崧当时为杜母80岁大寿题写有“松柏常青”四个大字,可惜后来被烧毁。


  中医世家、海南闻名老中医杜精英的儿子杜锡麟先容说,解放前夕,国民党曾利用周边这十几间祠堂作为军官培训学校。


  广东文史专家、张岳崧第四代裔孙张正义教授饱含激情地说:“古宗祠庙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是凝结人心,弘扬传统道德的根基。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首先必需把根留住。”


  村民说,但愿祖宗代代留下的公祠、祠堂能够保留下去,好好保护利用,代代相传。


  刘仕刚博士以为,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需妥善地留存当地的古祠庙,古民宅,古巷道等历史文物与遗迹,并加以开发利用。由于这些文物与遗迹是传统文化的沉淀,是当地历史的见证,也是当地民众感情的依托。


  古村承载


  长流的遥远过去


  糊口在一座城市,要读懂她的内涵,了解她的故事。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实家乡,爱上家乡。古村堂庙让人们对昔日的长流产生追忆。


  参加编辑《长流志》的省教育厅原副巡视员吴慎挽劝,长流(古称“烈楼”,民国称“那流”)历史悠久,像道盖村公庙、祠堂那样富有内涵的古建筑物不少,张岳崧在长流不少村庄也留下足迹和墨宝,假如把这些宝贵的文物好好保护起来,长流的子子孙孙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这些东西就会记住乡音、留住乡愁。


  道盖村坐落于长流墟以东中部,行走其间,昔日安谧的冷巷,齐整的石板路,两边是青砖黑瓦、雕梁画栋的画面几乎消失,时光穿梭怀旧的感觉已然不再;或许只有置身于村中绝无仅有的这小块古建筑群才能感慨感染到古朴厚重的历史感。


  “海口在古建保护和利用方面做了良多工作,一些做法也走在全省的前列;对道盖村拥有历史悠久,内涵丰硕的古建筑,我们应及时挖掘其文化内涵、施展其独特上风,这都是目前紧迫的工作。”8月16日,海口市文物局副局长蒙文雷在与村民交谈时,建议村民找出已经很破败的始祖祠堂的石碑等考证资料,包括年久失修而成无顶屋的其他古建材料,同时保护好现存完好的古建筑。


最新资讯
海口旅游购物攻略
海南游最佳路线
海口游玩攻略
去海南旅游要带什么
十一海南旅游的攻略
海南旅游景点大全
海口自由行攻略2017
海口一日自驾游景点
海南旅游酒店推荐
海口游玩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支付方式

首页 电脑版 会员登陆 返回顶部